Wednesday 27 June 2012

制度?不是我们不懂


今早一看见报纸大版的大标题,脑海里第一浮现的竟是Pengajian Am 第三课国家宪法,第(3.4)项中提到的巫裔与东马原住民享有的特别权益。那句,让我记忆犹新的一段文字。句子的句首和句尾,我没死记硬背上来。只记得大概是说明,至少四分之三的公务员额数是分配给我们的巫裔同胞及东马沙巴沙拉越的原住民。时不待人,立即翻了翻那本我最爱的橙色Pengajian Am 课本。BINGO!两年的中六,我没白白温书:Sekurang-kurangnya tiga perempat(3/4)jawatan perkhidmatan awam  diperuntukkan kepada orang Melayu dan bumiputra di Sabah dan Sarawak.言意之下,蕴意着其他种族,当然以多数华裔和印裔为主,仅仅拥有不超过四分之一的额数。四分之一,这四分之一果真陪伴我们傲视这片国土。

[华印裔越来越少  公务人员恐单一种族化],他说。他,公共服务委员会新任主席。据他所云,华印裔公务员人数倘若不增加,继续下去将演变成只有单一种族化的现象 。

这是整个制度的缩影。不是现象。从各个领域,论教育论工作岗位论社会福利,我们都被制度影响着。不,也许是被捆绑着。这是国家宪法的宪章,第153(1)条例,特权,我们毋必遵循。尔,民主社会的特征,其一即是人民拥有发表言论的自由。我现在欲言,在各个领域的[制度],造就了这所谓的''现象''。

华印裔弃当公务员的,或许如主席所言的,根据民意调查,可能与薪金制有关,也或者华人要求动作快,迟迟等不到政府发出录取信,便转向私人界服务。当然,因为调查报告还未正式公开,所以,这是他的个人揣侧。回头来劳得我们自己动一动脑袋:是吗?是这样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制度的束缚下,也许其中的原因不只这一些。公务员课题只是冰山一角,反映的只是现实中的一个小插曲。在申请升学的时候我们不也亲身经历了许多经验,更领教到了[固打制的权威]。难道华裔子弟不想就读本地大学吗?许多华裔莘莘学子选择背着种种经济负担与压力就读私人学院,难道他们的家境经济状况都允许他们舍弃学费较低的政府大学吗?人才外流,也是状元们想要朝另一边天空发展的吗?非也。这是制度的残品。

这让我忆起了三年前,中五毕业后大家纷纷忙碌地为各自的升学路准备,决心展翅翱翔更辽阔的天穹,或是想要好好铺个柏油路,没料到最终只铺到自己预料之外的路,更飞到了其他陌生的天空。看见许多同志因为得不到自己钟意的方向,那些失望落寞的脸庞,我记忆犹新。制度的权威,为她们带来太多等待以及一次次的失望。犹记当时三位朋友紧张的盯着电脑屏幕,查询申请大学预科班上诉的结果时的眼神是多么的无奈。最后,在事与愿违之下,朋友们也选择了缤纷的中六。后来,翻阅校刊时发现,原来许多友族同胞,获得的选择比我们多,而成绩金榜提名的两位朋友却遭遇了一次次的落寞。同样在第(3.4)项中的第三句文字:Kuota peluang pendidikan ke Tingkatan Enam,Kursus Matrikulasi,dan peringkat universiti juga disediakan untuk orang Melayu dan bumiputra di Sabah dan Sarawak。制度,制度。

不是我们舍弃了良机,是制度舍弃了现实。

记得吗?数年前,某位貌似民主主义部长声言要删除国内所有大大小小表格上的种族一栏。后来的结果是:[不了了之]。故弄玄虚,结果是填写表格时依旧需在种族栏上的[Melayu]、[Cina]、[India]抑或[Lain-lain]空格打上一个勾。泰山北斗,何人也?哀。后来[删除种族栏]一事没被实践的原因可想而知。当然,也许删除与否并不足以改变什么。然而,倘若连这一丁点儿的小步骤都无发实践,宏愿之行,岂能有多远可盼望?千里之行,可行吗?

言归正传,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也许不是华印裔舍弃公务员一职。公务员一直被称为铁饭碗,马来西亚二千八百万的人口当中,华裔总人口达六百三十九万人,占了总人口的24.6%。然而,为什么只有2%的华裔任职公务员一职? 而占总人口7%的印裔同胞,就只有3%的他们愿意投身公务员的职位吗?

我们在这块土地呱呱坠地,生于斯,长于斯,这是我们扎根的土地。然而,不平等的待遇处处可见,司空见惯,屡见不鲜。智者生存之道,即自寻出路。民主社会,必须容纳更多的声音,接纳的雅量,要更宽大。宪法、制度、现实,我们心中有数。

李白的[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映在我们身上,成了[问余何事弃良机,笑而不答心有数]。

宪法。制度。现实。心里有数。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